国际航协携手合作伙伴发布航空业脱碳路线图比较报告
(2)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
10月11日,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国家煤矿安监局行管司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首次联合就煤炭行业脱困工作情况召开新闻通气会。自7月14日国家发改委牵头建立煤炭行业脱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来,煤炭脱困组合拳连续发力。
6816个煤矿已公告产能据通报,截至目前,25个产煤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分7个批次履行产能公告程序,共有6816个煤矿,涉及产能31.2亿吨。不会再沿用过去一些行政色彩浓厚的手段,而是更加强调对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更注重信用约束和社会监督。严格制止超能力生产,产能核定和公示必须到位。加强煤炭诚信体系建设,强化舆论引导。改进考核机制,引导企业理性组织生产、调整结构、优化重组。
另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介绍,产能公告今后将作为煤炭企业的一种自觉行为,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已经组织开发了相应软件。加强对地方和中央煤炭企业的督促检查。之所以认为煤炭资源税税率会定在5%,一方面是因为目前的煤价已经出现显著回调,税率再低的话,改革前后的资源税税额将不会有太大区别,当前的资源税改革也将失去意义;另一方面,目前煤企盈利能力大幅下滑,市场话语权大大降低,如果资源税税率定的过高,煤企将承受较大负担,可能会因此反对改革。
受经济增长放缓、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短期内煤炭需求疲软态势难以出现实质性改变之所以认为煤炭资源税税率会定在5%,一方面是因为目前的煤价已经出现显著回调,税率再低的话,改革前后的资源税税额将不会有太大区别,当前的资源税改革也将失去意义;另一方面,目前煤企盈利能力大幅下滑,市场话语权大大降低,如果资源税税率定的过高,煤企将承受较大负担,可能会因此反对改革。9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做好清费工作的基础上,从今年12月1日起,在全国将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税率由省级政府在规定幅度内确定。资源税改加速煤市探底后,即便煤市企稳,煤炭市场颓势短期依旧难改,难以出现实质性好转。
总而言之,如果市场尚未探底,资源税改革会加速煤市探底,如果市场已经探底,资源税改革则会促使煤价小幅回升。目前煤炭市场颓势从根本上说是需求疲软和产能不断释放两方面决定的。
三是可以完全转移出去。对于煤企来说,其可能会完全承担资源税改革带来的新增税负,也可能将新增税负部分或全部转移出去,这取决于资源税改革时煤炭市场是否已经探底。虽然在煤价经过长时间回调之后,大量煤企已经开始亏损,目前煤价已经越来越接近底部,但毕竟市场需求疲软,买方市场特征仍然明显,资源税改革后的新增税负或许只能由煤炭企业自己消化,煤炭企业盈利能力将进一步降低。前几年煤炭市场繁荣时期,煤炭企业很容易将新增税负转嫁出去,资源税税额增加之后将直接抬高煤炭价格。
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后,预计有关部门同样可能会将税率定在5%-10%,绝大多数地区可能会执行5%左右的税率。受经济增长放缓、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短期内煤炭需求疲软态势难以出现实质性改变。假设煤炭资源税改革后税率定为5%,按照目前大同地区5500大卡动力煤坑口不含税价大约每吨300元测算,改革后的资源税税额为15元,与改革前相比,改革后吨煤资源税税额将增加11.8元。资源税由从量计征向从价计征改革的方向是早已明确。
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煤炭市场明显供大于求,成了买方市场,煤炭企业不一定能够轻易将新增税负转嫁出去。这说明资源税改革促使煤市探底,煤炭市场重新趋于平衡,但由于煤炭产能过剩,市场需求疲软,这种平衡非常脆弱,煤企只能将部分新增税负转嫁出去,自己还需要消化一部分。
近日,煤炭资源税改革再度引发媒体和业内热议,在呼唤多年之后,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终于落地。笔者认为,资源税改革后煤炭企业转移新增税负存在三种可能:一是完全不能转移出去,只能企业自己消化。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修改后,有关部门率先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税改为了从价计征,税率均为5%-10%,煤炭等其他资源仍然按照从量计征。煤炭资源税改革加速煤市探底后,会使煤炭市场改变当前颓势吗?答案是不可能。因此,在煤炭资源税改革加速煤市探底后,即便煤市企稳,煤炭市场颓势短期依旧难改,煤市难以出现实质性好转。煤炭资源税改革只是小幅抬高了煤炭成本,进而导致部分煤企因成本提高出现亏损而停产、减产,这可能会暂时影响部分煤炭市场供应。这说明在资源税改革的同时,煤市已经探底,而且天平开始向煤炭企业倾斜,资源税改革将促使煤价出现小幅回升。但由于新增煤炭产能仍在不断释放,短期内煤炭市场供求过剩态势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但由于产能过剩,煤价回升可能导致煤炭产能再度释放。这种情况下,资源税改革对煤炭市场的积极意义在于,因为资源税改革,煤企税负增加,部分徘徊在盈亏边缘的煤企可能会加快减产、停产步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市场供应,帮助煤市尽早止跌企稳。
煤炭资源税改革将给煤炭市场和煤炭企业带来什么影响?以山西省为例,目前该省焦煤资源税税额为每吨8元,其他煤种资源税税额为每吨3.2元。二是可以部分转移出去
面临着过剩的发电能力,主要工业与商业销售电价却还高达6-8毛钱一度,这难道不很荒唐吗?东北的销售电价,需要一次性下调1毛-2毛,以提振电力需求,解决所谓的窝电 (脱离了具体的价格水平)假问题。与之相对应的,是环渤海市场煤炭价格从年初一路下跌,到7月份跌破了500元/吨。
这是过去几年发生的故事。如何解释这些变化的原因将是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对市场的理解以及未来的可能的进一步变化。首先,美国页岩气的价格低廉过煤炭,其对本国煤炭的替代效应持续,煤炭溢出效应影响欧洲与亚太。从运输成本来看,沿海地区,从印尼与澳大利亚来煤,与来自内陆经秦皇岛中转的成本基本在同一水平(这也是进口持续增长的基本原因)。
从这一角度来看,煤炭行业最坏的时候应该已经过去。从目前的消息看,确定的下调幅度很难一次到位,并且终端电价可能不做调整。
由此,国内众多的煤炭生产企业,由于历史负担重、煤炭赋存条件差、生产经营不善等原因,开始陷入困境。需求不振是目前煤电上下游增长乏力的重要因素,如何能够提振需求将对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有好处,这是一个做大蛋糕的过程。
整体煤炭企业、电力行业以及其他中介、港口、用户的库存量,据笔者统计汇总,可能要超过4亿吨。本文将对此作一些初步的分析,希望引发进一步的争论。
中国的沿海煤炭市场,已经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而国内的需求供应的变化,将是主导全球煤炭市场变化的重要因素。可以说,由于运输成本相对高,煤炭区域价格取决于区域供需,但是,区域市场间的影响日益显现。产能陆续投产,扩大的供给却遇到了萎缩的需求,价格大幅跌落是唯一的选择。在煤炭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企业有可能被完全逐出市场,成为loser,煤炭行业未来剧烈的结构性变化仍将是不可避免的。
进入2014年,国内雾霾危机下的各项控煤减排措施开始在市场中显现力量,与进口煤的竞争、国内新增产能的陆续释放、经济增速的下降等因素共同叠加,煤炭供大于求的局面进一步恶化。美国方面,2013年以后,过度回调的煤炭价格与市场份额有所反弹,但是很难回到之前的水平。
国内方面,如果从2013年开始推行的激进的煤炭替代政策得以高强度的延续,那么煤炭的消费可以说2013年就饱和了,今后完全将是一个下降的趋势。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其运费要显著低于秦皇岛港口下海。
2014年6月,奥巴马政府制定了2030年电力部门相比2005年减排30%的目标,这一目标将分解到州政府层面以实现总体联邦的目标。足量下调电价煤炭行业的集中诉求根据煤炭联动规则,电价需要下调2分钱以上才与当前煤炭价格下降的幅度可比。
评论列表